千里淮河第一閘第16次開閘蓄洪,滔滔洪水中——
王家壩托舉起新的時代精神
光明常 河丁一鳴
歷史一定會銘記這一刻。
2025年7月20日8時31分,依據國家防總指令,位于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的王家壩閘啟閉機室里工作人員按下管理按鈕。13孔閘門緩緩打開,滾滾洪水噴薄而出,蒙洼蓄洪區則敞開懷抱,接受滔滔洪水……
當天,地處淮河中游的潁上南潤段、邱家湖、姜唐湖先后開閘蓄洪。一天之中,阜陽市5小時內4個閘相繼開啟泄洪,涉及280多平方公里,總人口30多萬人。
洪水洶涌,蒙洼蓄洪區的4個鄉鎮、77個湖心莊臺相繼成了水中孤島,180平方公里成為一片澤國,18萬畝良田被埋沒,195萬人口受到水災。
這是千里淮河第一閘王家壩自1953年建成后,第16次開閘,也是蒙洼人趕上的第16次蓄洪。蒙洼人一邊飽含熱淚,一邊扛下所有。
若不是逼不得已,誰會讓自己的鄉村良田變成汪洋一片!有網民感觸。
截至7月23日13時閉閘,蒙洼蓄洪區內共蓄水375億立方米,相當于26個杭州西湖年蓄水量。
蓄洪后,增援人員從四面八方涌來,筑起銅墻鐵壁守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舍小家,顧大家。一次次悲壯斷送,一次次堅強崛起。無論工夫怎麼流轉,王家壩精神的內核一直沒有變,而每一次供獻,都在淬煉中注入新的時代精神。
王家壩,一座供獻者的豐碑。
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
淮河總落差200米,王家壩以上上游河道落差就占了178米,加之支流眾多,一旦洪水下泄,趕快以壓頂之勢匯聚王家壩閘。
293米,這是王家壩閘的保證水位。當王家壩閘水位到達293米時,國家防總會依據淮河的水情、雨情、工程場合,決意是不是開閘蓄洪。安徽省淮河河道控制局辦公室主任陸海濤說。
7月20日6時36分,王家壩水文站水位漲至2966米,僅次于1968年水位。即日8時,水位漲至2975米!淮河緊急!
國家防總終極下達了泄洪號召。
百家樂 莊家優勢 泄洪前夜,蒙洼人拉著家產,趕著牛羊,連夜搶收境地里的毛豆……淚水來不及流,他們便急忙地離開了故鄉。
時代楷模高思杰多次奮戰在淮河抗洪搶險第一線,他記得,2025年王家壩開閘時,蒙洼蓄洪區遷移1萬人,一部門人遷移到莊臺上,一部門人住在淮河大壩的帳篷里。
這一次,阜陽境內4個行蓄洪區住民過份34萬人,只有2860人需要遷移;從接到撤退指令,到蒙洼蓄洪區180平方公里的非安全區人員全部遷移安頓,不落一人,只用了7個小時。這在蒙洼蓄洪遷移歷史上是少之又少。
驚濤拍岸的淮河大堤上,帳篷里住的都是抗洪戰士和巡堤人員,沒有一個受災群眾。
這得益于保莊圩的建設和莊臺人居環境的整治。阜南縣委書記崔黎說。
莊臺就像一只倒扣在蓄洪區的碗,群眾住在‘碗底’上,保莊圩就像平原上的木盆,鄉村建在‘盆底’,四周是堤壩保衛。崔黎喜愛用這樣的比方。
曾經的莊臺,屋子挨挨擠擠,途徑只能勉強通過一輛板車,人均空間只有21平方米,且不通暢水電,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黃昏睜眼瞎。
自2025年起,國家通過購房補貼、扶持就業等政策措施,支援淮河行蓄洪區住民遷建,僅蒙洼就遷走了3萬多人,擁擠逼仄的莊臺騰出了空間。
在此根基上,阜南縣安排興建了6個大規模的保莊圩,將405萬名群眾從淮河行洪道及河灘地遷出。人居環境大幅改良,防災抗災才幹顯著提高。
自來水通了,污水管網鋪了,路面拓寬硬化了,廣場游園建了起來,路燈亮了起來。蓄洪洼地變成民生高地。
洪水汪汪,撤退至莊臺和保莊圩的群眾安然無恙。
蓄洪后,每個湖心莊臺配備了一艘沖鋒舟方便村民出行,派出一支醫療隊駐點,組織當地超市將蔬菜免費送至莊臺。
以前蓄洪,都是駕駛著機駁船往莊臺上送生活用品,目前採用沖鋒舟,加倍安全快捷。高思杰說。
一切發展都是為了人民。顧大局,也要顧小家。變的是交通工具,不變的是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
忠誠負責的政治覺悟
淮河雙頭高中間低,治理淮河,必要在中游選擇一個場所作為蓄洪區。在和交談的半個小時內,王家壩鎮鎮長余海闊幾度眼睛濕潤,歷史和地理位置選擇了蒙百家樂必勝術洼作為蓄洪區,蒙洼人就要擔起這份責任。
上保河南,下保江蘇,中間保鑣徽,也保證了兩淮能源基地、京九和京滬交通大動脈、淮北大堤及沿淮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毫無怨言,王家壩人扛起了這份忠誠和負責。
自1954年至2025年,王家壩閘先后15次開閘泄洪,蒙洼蓄洪區先后進洪累計754億立方米,蓄洪區的損失總計35億元。
正是在這種悲壯的忠誠和負責中,王家壩精神一次次被托舉,內涵一次次被豐富。
‘王家壩精神’是中國精神在王家壩的會合體現,也是沿淮地域,尤其是阜陽干群精神風采的真實寫照。阜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講師團團長燕少紅如是說。
蓄洪后,莊臺和保莊圩的131個黨支部趕快行動,防洪大堤上成立77個暫時黨支部,一面面鮮紅的黨旗飄揚在水面之上,讓孤島不孤,讓防汛組織有序有力,讓渺茫的人找到方位。
7月20日晚12時,蒙洼桂廟村,一輛大巴車載著40多名阜南縣直機關的黨員前來協助群眾遷移。此時,農資經營戶吳孝龍正為店里60噸化肥農藥發愁。假如不能趕在洪水來前遷移走,不僅是財產損失,還會造成污染。
我們來!十幾名黨員走進吳孝龍的店里,扛起化肥往車上運。不到1個小時,吳孝龍店里的化肥就被搬運一空。
黨員先上,干部先上,這是抗洪搶險中最常看到的場景。
從雨情汛情研判和通報,到組織氣力遷移安頓群眾;從軍民合力查險處險搶險,到進駐莊臺守護群眾家園……始終沖在第一線的,是黨員,是干部,是人民後輩兵。
阜南縣郜臺鄉黨委副書記劉曉妮第一次履歷蓄洪。開閘那天,開始有些恍惚,后來沒時光多想,趕緊去田里組織志愿者幫群眾遷移。那一天,劉曉妮拿著大喇叭走了3萬步;那4天,她只抽空在車里睡了8個小時。洪水還沒退去,她就到處幫當地柳編企業尋找訂單,只要有貨,群眾就有活,有活就有出路。
鄭臺孜是王家壩開閘后最早被下泄洪水圍封的莊臺。但在孤臺的涼亭里,村民們仍閑坐聊天,氣定神閑。他們的寬心,緣于身邊的守護者——當地政府工作人員、武警、民兵、志愿者等組成的搶險隊伍,更有暫時黨支部、醫療小分隊……
滄海橫流,方顯英勇本色。前所未有的汛情之下,忠誠和負責構成了洪水沖不垮的堤壩。
供獻斷送的家國情懷
臨近保證水位!7月19晝夜,蒙洼暴雨如注,滾滾淮河水懸在頭上。
撤!
種養大戶任超沒敢回頭,一個箭步跨上三輪車,轉運物資預備撤退。丟下的是他包下的540余畝水塘,3年前投放的黑魚苗如今已長成全鎮最肥最大的,芡實也即將收獲。
鄭明山趕著牛,被安置進暫時黨支部搭建的牛棚里;陳永龍帶著剛剛收上來的一車毛豆連夜駛離;三輪車、摩托車、皮卡穿梭在窄窄的村道上,田間地頭,村民在爭分奪秒搶收蔬菜。風雨中的蒙洼,這一夜有些吵鬧。
這一夜,又是那麼清靜。沒有一個人問為什麼要撤,更沒有一個人說我不撤。2025余位村民,在7個小時內全部安全遷移完畢。
但這一次,對于蒙洼人來說,一切都來得太突兀。幾個禮拜前,我們這里百家樂斬龍還在抗旱,沒想到,目前水這麼大。王家壩閘泄洪后,王家壩鎮李郢村村民劉蕓拿著鐵锨與村民一起巡查淮河大堤。大堤是保衛他們家園的最后一道屏障。
咱不蓄洪,高下游的大城市、大工廠怎麼辦?來年再好好干,我相信黨和政府!退水后,任超嘗試著用營養素叫醒芡實,但是毫無起色,黑魚也被洪流沖走,損失高達200余萬元。這個漢子眼望著水面,沒有一句怨言。
我們就淹點地,水淌到別處,淹到人可怎麼辦。這便是蒙洼人,在大局眼前,從不模糊,從不退縮!慷慨仗義的他們,已把為他人著想深深地刻進行為準則。
蒙洼人沒有一天不想富、思富、盼富,但身處蓄洪區,就必要要為蓄洪時刻預備著,意味著注定要供獻斷送。余海闊說。都說好家撐不住三搬,可蒙洼人一搬16次之多。
注定供獻斷送,絕不是災后歸于原點。而是一次又一次更為有力的升級,一場又一場加倍磅礴的崛起。注定供獻斷送,是蒙洼人最壯闊的剪影。
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洪水逐漸退去。
當樹干高處的水痕還沒被烈日烤干,連片伏地的莊稼還沒來得及起身,蒙洼蓄洪區的第一抹生機,是蒙洼人。
8月5日12時,皖北大地反常炙熱。王家壩鎮李郢村郎可紅夫妻倆頂著大太陽在田里種大蔥。政府每戶每畝地發40捆蔥苗,全部插完得兩天。這麼熱的天,再不種葉子就爛了。郎可紅說,俺們邊上那對70多歲的老夫妻,連夜帶著礦燈在干。搶種補種,就得拼時間!
顧不得三伏天,搶種補種,便是目前!水退一寸,人進一寸!
田野里,一壟壟簇新的蔥苗姜苗青翠欲滴,仿佛剛剛破土而出。
對蒙洼人來說,土地就像命一樣主要。幾多年來,蒙洼人想盡設法從洪水手中搶口糧,搶但願。攢綠豆:趁洪水還沒退,用力把綠豆摜進淤泥,水退后恰恰綠豆發芽;漫小麥:水未退盡的洼地,一到臘月冰凍開裂,把小麥種子灑到縫隙里用掃帚抹勻。攢了綠豆,漫了小麥,來年的口糧就有了著落。
撒上種子就能收莊稼,我們有一片肥沃的土地,然而最可貴的是,土地上有自強不息的人民。崔黎滿懷濃情地說。
無論在任何角落,老黎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能相通。洪水沖垮住宅,蒙洼人就建起莊臺和保莊圩;洪水沖毀莊稼,杞柳卻頑強地長出,把柳條割下,編筐打簍,養家糊口,蓄洪區的人民總能找到頑強生息的方式,不垮不倒。
莊臺下,洪水在嘶吼。莊臺上,村民圍坐在家門口編柳編。
杞柳,和蒙洼人一樣,向水而生,與水共在,早已成為了蒙洼人自強不息的象征。而柳編,這個被洪水逼出來的謀生手段,硬是被不服輸的蒙洼人一步步做成了產業,做成了出口工藝品。
從第一次蓄洪到第16次蓄洪,這中間,都是蒙洼人奮斗出來的!7月23日,王家壩閉閘那天,太陽升起的時候,劉曉妮看到一個村民正坐在莊臺上編柳筐,我險些哭出聲來,由於,那一刻我看到了但願,看到了頑強的生命力。
自強不息,經常讓難題不再難題,讓氣力更有氣力。
自強不息,讓蒙洼人飽經苦難,依然勇敢堅毅,也讓這片土地或許懦弱,卻依然生生不息。
科學治水的成效體現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曾經在淮河流域活動過的哲人老子對水有著精到的論說。但如何變水害為水利,讓水真正能利萬物而不與民爭利,卻一直是水利治理中的困難。
作為上古四瀆之一的淮河,歷史上水患頻繁。淮河流域發展史,也是一部人與水博弈的抗爭史。
但這段漫長的歷史也雄辯地證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淮河治理翻開了新的篇章,贏得了科學治理的顯著成效。
1951年5月,毛澤東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此后淮河治理加快,王家壩水利樞紐工程被提上日程。
1953年汛前王家壩閘順利竣工。途經50年的運行,王家壩嚴重老化,存在很多險工險段。2025年,王家壩新閘破土動工。新閘設計為全電腦自動化封鎖式機房,遙看大閘如巨龍橫臥蓄洪庫上游。從此,蒙洼蓄洪區20萬人、18萬畝耕地有了新的富有科技含量的守護者。
長纓在手,可縛蒼龍。牢固的水利設備為淮河治理提供了堅實的根基。
85歲的劉克義從小就住在淮河岸邊,他16次看著家園成為澤國。在老人的印象中,最長的一次蓄洪長達22天,家的四周都是水。
2025年夏,淮河流域發作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性大洪水。7月10日,王家壩開閘分洪,近16萬群眾住進100多個莊臺和4個保莊圩里,無一人傷亡,淮河中下游安定無虞。
這一次,王家壩水位僅次于1968年水位,防汛救災壓力之大前所未有。但王家壩一天連開四閘蓄洪,也是前所未有;蓄洪區群眾在7小時之內全部遷移安頓完畢,速度之快,同樣前所未有。
王家壩位于皖豫兩省交界處,當閘口開啟,滔滔河水泄于蒙洼蓄洪區內。蒙洼蓄洪區像一個口袋,穩穩地把危機和磨難納入此中,把淮河變成一條消了氣的巨龍,再送到中下游。因此,王家壩水位也被稱為淮河防汛的晴雨表、淮河災情的風向標。
而當代蓄滯洪區的建置一般選擇河堤外洪水暫時貯存的低洼地域及湖泊等,目的是減少大家的損失,但同時也意味著蓄滯洪區內人民要斷送小家的長處。
破解百家樂程式但這一大一小、一堵一疏,盡得節水優先、空間平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要義。科學治水的成效在人民至上的理念傳授下得以凸顯。
假如說淮河還有隱患,那便是淮河至今沒有自己的入海口,導致上游一旦來水,大部門淤積中游。有專家指出,從總體安全發展角度考慮,為淮河開通一個屬于自己的入海口,才能確保淮河持久安瀾。
8月4日上午,烈日當頭,但王家壩鎮養鵝大戶王玉敏看著池塘里2025多只大白鵝,滿心歡喜。洪水襲來,王玉敏搭建的鵝棚被沖走,幾十畝果園也被泡在水里。想到大白鵝安然無恙,他的心里又多了一些安撫。發洪水對我來說是天災,可是上級想得真周到,在蓄洪前就派人幫我將鵝遷移到保莊圩內。只要鵝還在,全家就有但願。
如今,‘王家壩精神’的群眾根基根深蒂固,這源于黨的正確領導。燕少紅說,比年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的生活發作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了明顯提拔,加倍堅持了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
科學的治理,合乎邏輯百家樂風險管理的決策,加上一項項貼心、細密的措施,尤其是脫貧攻堅任務的如期完工,兌現了堅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莊重允諾,實現了淮河平安度汛的目標,也讓王家壩精神在滔滔洪水中淬煉出新的時代內涵。
《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