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太主要了。戰爭年月,我們黨就意識到,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那麼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根基。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吉林察訪,這是他到中心工作后第八次上東北。察訪首日,他來到有著關東門戶和東北糧倉之稱的四平。在這個舊日兵家必爭之地,總書記的戰略考量意味深長。
△習近平吉林之行第一天察訪地示動機
中國飯碗:黑土地上的牽掛
習近平在吉林四平察訪的第一站,是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物原料(玉米)尺度化生產基地要點示范區。之所以選擇在這里大批培植玉米,源于梨樹縣獨特的地理位置。緯度高、光照足、氣候濕潤,再加上肥沃的黑土,梨樹縣有了黃金玉米帶的佳譽。
△這里是全國最大的綠色食物原料(玉米)尺度化生產基地。(總臺央視張曉鵬照相)
△7月的玉米處于揚花階段。(總臺央視黃京輝照相)
習近平在這里重點了解糧食生產、黑土地保衛利用等場合。習近平說,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衛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你們試探實施玉米秸稈還田蓋住,不僅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還能起到防風蝕水蝕和保墑等作用,這種模式值得結算和推廣。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要保衛好我們的黑土地
綠色、黃色、白色,交織成中國東北最美的底色。2025年9月,總書記在黑龍江建三江察訪時就曾指出,要加速綠色農業發展,確保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
△萬畝田疇,生機勃勃。(總臺央視楊波照相)
由于保衛不及時、耕作不合乎邏輯,梨樹縣黑土厚度曾在30年里減少了近40厘米。中國農業大學李保國教授和相關科研院所在這里聯盟攻關,終極首創了梨樹模式:以玉米秸稈全蓋住免耕栽培專業為要點,為越來越薄的黑土層披上棉被,讓黑土地重新煥發作機。
△秸稈留在農田百家樂新手禮包不僅能維持土壤水分、提高地力,而且辦理了秸稈焚燒導致的環境疑問。(資料圖)
△黑鈣土、草甸土和黑土均是適宜玉米培植的土壤。(總臺央視邢彬照相)
梨樹模式帶來了改良土地、保衛環境、提高效益的綜合效應。這個基地本年預測玉米產量為15億斤,農夫收益增加2500余萬元。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前年在建三江,總書記雙手捧起一碗大米說:中國糧食!中國飯碗!新冠肺炎疫情發作以來,總書記強調,越是面臨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主要副食物安全。四平看糧,意味深長。
△梨樹模式讓玉米畝產量從2025年的650公斤提高到目前800公斤以上。(總臺央視邢彬照相)
金扁擔:挑起農業當代化
習近平隨后來到位于梨樹縣八里廟村的盧偉農機農夫技術合作社。
△合作社于2025年11月注冊成立,現有規模經營土地面積690公頃。(總臺央視吳剛照相)
本年52歲的合作社理事長盧偉是本地農夫,他早就意識到規模經營的必須性:既辦理土地零星細碎疑問,又能解放農村勞動力。
△盧偉農機農夫技術合作社獲得諸多榮譽。(總臺央視楊立峰照相)
合作社從起初的6戶發展到如今的176戶,并發展了土地流轉、帶地入社、全程托管、代百家樂 大路 小路耕土地等多種方式。除了規模化,合作社還履行機器化,目前已擁有大型農機具54臺套。
△這是帶地入社規模經營合同書。(總臺央視覃思照相)
在盧偉農機農夫技術合作社,習近平重點了解農業機器化規模化經營等場合。習近平說,合作社的路子怎麼走,我們一直在試探。但願鄉親們再接再厲,結算經驗,連續不斷推廣,同時要勉勵全國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合作社,試探更多技術合作社發展的路子來。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因地制宜走好農業合作化途徑
在百家樂後台控制此前赴東北察訪時,總書記強調,要用規模經營提拔農業競爭力、增加農夫收入,要大力推進農業機器化、智能化,給農業當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農業當代化,是總書記牽掛百家樂 討論區的大事。他說,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當代化國家,既要有城市當代化,也要有農業農村當代化。本年兩會時期,總書記動情回憶起當年梁家河鄉親的渴望:將來上山干活挑著金扁擔。他說:這個‘金扁擔’,我就懂得為農業當代化。
△合作社投入資金450萬余元置辦這些農機具。(總臺央視楊立峰照相)
精神高地:汲取克難制勝的氣力
習近平在四平察訪的最后一站,是坐落在市區英勇廣場內的四平百家樂莊家下注戰役紀念館。
△為記住與傳承這段不普通的歷史,四平戰役紀念館于1958年景立。(總臺央視程鋮、徐洋照相)
四平地處東北松遼平原腹地,位于沈陽、長春之間,多條鐵路在此交匯,也由此成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1946年至1948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部隊與國民黨反動派部隊先后四次大戰四平,從解放戰、保護戰到攻堅戰、收復戰,戰況慘烈。人民部隊以傷亡四萬余人、此中斷送近兩萬人的價格贏得最后成功。
△四戰四平半景圖(局部)(來歷于四平戰役紀念館官網)
△斷然保護四平展板(總臺央視徐洋照相)
習近平走進四平戰役紀念館,重溫革命歷史,緬想革命先烈。紀念館設戰史陳設廳、半景畫館、影戲廳等,此中四戰四平歷史陳設展出文物、圖片、文獻500余件。
△左一是東北民主聯軍遼吉軍區戰斗英勇獎章,右邊兩枚是東北民主聯軍艱辛奮斗獎章。(總臺央視盧心雨照相)
△這是原第1縱隊司令員李天助保留的《四平攻堅戰結算》。(總臺央視石偉明照相)
△展廳內題為苦戰塔子山的油畫。(總臺央視石偉明照相)
在四平戰役紀念館,習近平說,我們從八一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斗爭,從艱辛卓絕的長征、抗日戰爭,再到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是革命烈士的鮮血鑄就了革命勝利,我們一定要記著新中國來之不易。要讓14億人民、9000多萬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很好吸取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創業難,守業更難,我們一定要守住中國共產黨創立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要守住中國共產黨創立的偉大事業
東北大地是當之無愧的精神高地,曾經誕生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從鐵人王進喜生前戰斗過的大慶油田1205鉆井隊到遼寧撫順雷鋒紀念館,從東北烈士紀念館到四平戰役紀念館,都曾留下了習近平的行蹤。重溫革命歷史,追思時代楷模,正是為了從東北這片充實高潮的熱土汲取綿綿不絕的精神氣力。
△在四戰四平中我軍斷送的最高將領是西滿縱隊獨立一師師長馬仁興。
△俯瞰英勇廣場。
上個月在寧夏察訪時,總書記說,堅持的夢想信念,永遠是激勵我們奮勇前進、克難制勝不竭的氣力源泉。驚濤駭浪從容渡,越是艱險越前進。
監制丨申勇龔雪輝
主筆丨郁振一
視覺丨陳括齊歡
編制丨王繼陽